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家庭
四世同堂,三代党员,两袖清风,一心向党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次数:17

在绵长的岁月里,这个党员家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红色家风的代际传承。也让更多人明白,红色家风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在七一建党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家庭。

2025年2月,侯昀夫妇带着儿子王侯循着历史足迹,在江西南昌开启了一段红色之旅。庐山会议旧址那栋灰白相间的西式建筑静静矗立着,穿行在其中,身着七一小学校服的少年王侯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他仰望着展厅里那尊著名的“石破天惊第一枪”的雕塑,思绪万千……

这个家庭的旅行路线总是与众不同。当大多数家庭选择迪士尼或者环球影城时,侯昀和老公王大虎更愿意带着儿子走进那些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红色场馆。每到一座城市,寻找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固定行程。侯昀说:“那些发生在纪念馆里的真实历史,往往比游乐场更值得品味。”

多年来,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显现出来。2021年,不到5岁的王侯作为北京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宣讲团唯一一个青少年成员,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述职报告》为题,讲述了从南湖红船到井冈星火,从长征跋涉到解放战争的百年征程。当他用稚嫩的声音讲到“甘将热血沃中华”时,台下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王侯的背后,是一个四世同堂、三代党员的红色家庭。他的太姥姥许子翰,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女军人;太姥爷鞠长发曾作为军事代表远赴非洲;太爷爷是晋察冀军区的战斗英雄……这个家庭的故事,将家国情怀化作可以触摸的温度,也因此被全国妇联推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

祖辈到父辈赫赫战功

银幕上的炮火将整个影院映得忽明忽暗,一名志愿军战士被炮火袭击,军医李青一边慌忙给对方止血,一边大声呼喊着:“卫生员!卫生员!”却没有人来。最终,李青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的血渐渐流尽……

这是电影《志愿军》里的片段,侯昀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一看到这样的情节,我就想到姥姥和姥爷,似乎更能体会到他们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所经历的一切。”

侯昀的姥姥许子翰、姥爷鞠长发的事迹曾入选《志愿军女战士》和《开国将士风云录》。姥姥珍藏的那本纸页泛黄的《志愿军女战士》,侯昀翻过许多遍,那些关于战地女兵的故事,早已经深深烙进她的脑海。

1951年,18岁的许子翰参加志愿军,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为了躲避敌机空袭,部队夜行昼宿。她和战友们背着水壶、干粮袋、棉衣、棉被等物资,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连续行军18天。

宿营时,战士们常常是在山坡的树林间找一块平地,在碎石和落叶上铺开油布,和衣而睡。许子翰所在团里只有三名女兵。一次行军途中,好心的管理员把她们安排在一间牛棚里,三人将枯叶厚厚地铺在牛粪上,再盖一层油布,竟成了难得的“奢华”享受。那一夜,她们睡得格外香甜。

许子翰和黄继光等战斗英雄一起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作为战地医护人员,她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精心照料每一位伤员并为他们做登记。有伤员牺牲了,她还要为他们整理遗容,并将遗物一一登记保存。

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在坑道里两个月没吃过蔬菜,不少人患上了夜盲症。当重伤员虚弱地说出想吃蔬菜时,许子翰和战友冒着炮火,在山坡上、小沟里找遍各处,才挖到一点儿野葱和野芹菜,回到坑道做给伤员吃。

看到伤员一脸满足的样子,许子翰和战友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慰藉。

许子翰是在朝鲜战场上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那时候她只有18岁,回国后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子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参加共产党,我义无反顾,这是我一辈子的选择和信仰。”长大后,每每想到这些,侯昀都会心头一热,脑海中常常浮现姥姥眼睛里“无悔当年”的坚定。那些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往事,将家国情怀植根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代人的心里。

受家庭熏陶,侯昀的父母在部队和军工系统工作,多次立功受奖。他们继承了父辈的革命精神,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侯昀和爱人王大虎都是党员,在高校任教。在工作岗位上,夫妻俩发扬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王大虎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疫情防控党员突击先锋队。那段时间,学校成了王大虎的第二个家,他坚守在校园内,周末也没有休息过。

这7个月是王大虎和家人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偶尔有事回家,也总是站在门口不进屋。当时只有三四岁的儿子王侯就扒着门,从门缝里看爸爸,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哭了。

那扇半开的家门,成了父子俩最常相望的地方,也成了王大虎一次次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传递。

2022年,侯昀和王大虎的小儿子出生了。王大虎在学校接受封闭管理,无法陪护,只能托人给侯昀送去她爱吃的食物,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牵挂。

那天,一直守在妈妈身边的王侯突然像个小大人儿似的说:“妈妈,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来保护你和弟弟!”侯昀听完,眼睛突然就红了,这么个“小不点儿”已经开始有了担当,这让她既感动又欣慰。

侯昀和王大虎的小儿子名字叫王侯安。侯昀说,孩子出生在疫情期间,给孩子的名字里取了“安”字,是希望在特殊日子里,所有人“往后”(大儿子王侯名字的谐音)都平安。

王大虎参加过不少志愿活动。北京奥运和冬奥会期间,他坚守在一线服务岗,协调志愿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每年暑假,王大虎还会带着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足迹遍布云南、甘肃、河北、青海等地,已坚持了十几年,国内偏远地区他基本都去过。对于王大虎来说,“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是他一直践行的信条。

侯昀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她曾是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知道参与志愿活动的那份艰苦,同时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侯昀说:“姥姥总跟我们说,能帮助别人,就力所能及地去帮。姥姥那个年代的人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很强,总希望我们能多助人。”

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许子翰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家是四世同堂,三代党员,两袖清风,一心向党,我们还特别注重教育第四代小朋友,从小就传承红色家风,厚植爱国情怀。”

王侯两三岁的时候,一家人团聚时,许子翰就会把他抱在怀里,将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星火故事细细讲给他听。

有时候,侯昀在家里翻到老照片,或者是姥姥、姥爷在部队用过的东西,也会把相关故事讲给王侯听。那些故事里的硝烟与荣光,渐渐沉淀成王侯眼底的星火,悄然生长。

慢慢地,王侯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这个孩子开始把从太姥姥和妈妈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小朋友听:“有一本《志愿军女军人》的书,记录了我的太姥姥和许多战斗英雄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太姥姥和妈妈就会拿着这本书给我讲英雄事迹,让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侯昀和王大虎还会带王侯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党史故事等。周末的客厅里,党史学习成了这个家庭特殊的亲子时光。慢慢地,小小年纪的王侯有时竟然能声情并茂地复述核心内容还多次在幼儿园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场合讲红色故事。这让侯昀和王大虎很是惊喜,看到了历史的记忆正悄悄进行着代际传递。

这些年,侯昀和王大虎带着王侯走过许多地方,从重庆白公馆到渣滓洞,从庐山会议旧址到南昌起义纪念馆……那些有着红色印记、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地方,成了一家人的选择。

在渣滓洞阴冷的囚室前,王侯踮起小脚辨认墙上的刻痕;在庐山会议旧址的老式电话机前,他好奇追问它的作用。那些静止的文物,在王侯专注又好奇的目光中重新苏醒。

“他经常要把每个展柜都看遍”,侯昀觉得儿子贴着玻璃仔细端详的样子,就像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行走中的“历史课”,让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体验。

侯昀说,对孩子的“红色教育”几乎成了日常。有一次,他们路过一个部队大院,大院墙上“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打开了三个人的话匣子。王大虎在饭桌上讲到,在陕北安塞县,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一位年仅29岁战士的生命,他的名字叫张思德。在之后举办的追悼会中,毛主席亲笔题写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从此张思德的名字便和“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

王侯听得津津有味。侯昀发现,当历史从街头的标语变成了亲子间的交流,也成了对王侯润物无声的启蒙。

还有一次,三个人正开车在一段高速路上,路牌上“赵一曼故居”几个字,让他们毫不犹豫地下了高速。虽然距离比想象中远许多,但一家人并不后悔这一次“临时起意”。返程的路上,王大虎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播放给王侯听。侯昀说,陪伴孩子的过程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有时候,旅行的意义已经超过旅行本身。

2021年,不满5岁的王侯作为唯一一个青少年成员,加入北京市教育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宣讲团,多次走进高校和部队等单位演讲,从孩子的视角讲述党的百年历史。一场场演讲,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从许子翰到王侯,岁月流转间,这个家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红色家风的代际传承。那些散落在旅途中、饭桌上以及寻访中的红色记忆,最终都成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家风的传递从来不是空洞口号,历史也从来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在每一个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