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服务人次达到535万人次。在这500多万人次就诊的背后,有哪些健康大数据的密码呢?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等就诊人次居高不下。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消化性疾病:
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 炎症性肠病、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消化性溃疡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感冒、咳嗽、肺结节、肺炎
儿童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肺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紫癜
妇科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宫颈癌前病变、月经不调、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
皮肤疾病:
痤疮、银屑病、湿疹、脱发、黄褐斑
肾系疾病:
慢性肾衰、慢性肾炎(IgA肾病等)、糖尿病肾病、肾虚症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亚甲炎)、糖尿病、肥胖
据医院相关专家分析,诱发这些疾病的因素有许多,除了有不可改变的因素:
首先是不良生活方式,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于荤腻等饮食习惯,熬夜、爱睡懒觉的作息习惯,精神压力大、过度紧张的心理习惯。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发病率高,危害大,持续久,但其实大部分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后天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到控制。
其次,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空气质量的优劣,以PM2.5为例,会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源,会导致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人体内蓄积,诱发疾病。
虽然疾病的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但专家表示,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有效控制其余危险因素。
膳食结构合理
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三高”食物,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和全谷类食品是最健康的选择。
每天吃蔬菜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400g,适当摄入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吃清淡少盐膳食,一天食盐摄入量不超6克。避免含有高糖或饱和脂肪的零食,如薯片、蛋糕。
坚持体育运动
平时应该注重户外锻炼,按时作息,做到劳逸结合。步行就是不错的运动方式,建议健康成人每天不低于6000步,一次3公里或30分钟以上,一周最少运动5次。
心情舒畅
坏情绪是健康大敌,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波动,会增加体内压力激素的产生,且更容易暴饮暴食、熬夜,造成高血压、胃炎、胃溃疡、神经性皮炎等多种健康问题。对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群,应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学会精神调节和自我放松技巧,如学会倾诉、深呼吸及参加身心愉快的集体活动等。
杜绝熬夜
夜晚睡眠时间是内脏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熬夜不睡觉,内脏要维持夜间人体的活动而无法得到修复。中医认为,子时(23:00-01:00)是足少阳胆经“当值”,这时是身体休养和修复的开始,因此每晚11点前当入睡,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左右。
戒烟限酒,忌浓茶咖啡
过度饮酒,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对肝脏健康也是极大威胁,因此戒烟限酒很有必要。
此外,浓茶、咖啡等提神饮料易促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影响睡眠质量,诱发骨质疏松,故饮茶宜清淡,忌饮浓茶咖啡。
关注亚健康
调理亚健康,中医素来强调“未病先防”。除了饮食、起居、锻炼外,拔罐、刮痧、艾灸、穴位贴敷、中医膏方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可以改善不适症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疾病好转和痊愈。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李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