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有约 > 健康热点健康热点
孩子总喜欢一个人玩耍,是孤独症吗?
发布时间:2019-04-02  浏览次数:441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病因尚不明确,常常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属于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病。近年来随着筛查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报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最新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0.75%-1.1%,本病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

孤独症孩子常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星星一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21-三体综合征等疾病不同,孤独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孤独症孩子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他们可能容貌姣好,动作灵活,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能用语言、眼神交流等方式与周围的孩子交流,往往采取拍打、推搡等行为来表达对小朋友的喜欢,这些行为常常显得很“另类”。有一部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他们的IQ大部分低于70,但在演奏乐器、绘画、记忆、计算及日历运算能力等方面,却会表现出远胜于常人的能力,比如Kim Peek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以同时读两页书,八到十秒钟可以看完一本书,好莱坞影片《雨人》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无论疾病严重与否,如不给予早期的干预治疗,大多数孤独症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会有很大困难,最终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孩子出现这三种表现,家长应该警惕孤独症!

首先,无有意义的语言。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三岁了不会说话前来就诊,但其在问诊过程中会告诉医生,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点都不会说,只是经常自言自语,不知所云,有些像“外星语言”;有时会鹦鹉学舌,不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比如问“你叫什么”,他的回答也是“你叫什么”。

其次,无目光交流和依恋。

大多数孩子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用到语言和目光交流、手指指物等肢体语言,而孤独症孩子与他人无目光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呼之不应,不会与人分享喜欢的事物,对父母缺乏依恋情感,较少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

第三,行为刻板、单一。

孤独症儿童不喜欢被人拥抱,喜欢原地转圈、反复观看特定的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对动画片不感兴趣。

目前,临床上孤独症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的干预手段,多以特殊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方式。通过综合干预后的孤独症孩子的预后可以显著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以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4月2日是“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让我们了解孤独症,善待孤独症患者,消除对孤独症的误解。

(来源:搜狐健康 编辑:李亚威)